研究:BMI達標未必健康

中央社 – 2013年8月24日 下午6:39

(中央社費城23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表示,以身高體重為依據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並非估計身體脂肪的準確方法。

根據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與「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過去一些研究顯示,單靠BMI來做健康預測,已有愈來愈多缺陷,應再納入腰圍等其他指標。

BMI作為健康指標的缺陷,首先受到廣泛矚目的是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科學家依據正常死亡統計做出的結果,看來違背常理。弗雷哥(KatherineFlegal)與研究共同作者分別在2005年與2013年發表研究發現,BMI過重(25-29.9)的族群,壽命似乎比BMI正常(18.5-24.9)族群的壽命較長。

賓夕法尼亞大學柏爾曼醫學院(Perelman School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艾希馬(Rexford Ahima)與拉塞(Mitchell Lazar)博士表示,儘管好幾項研究顯示,肥胖者死亡風險較高,但最近研究顯示,肥胖有助預防所有原因的死亡風險。

艾希馬說,顯示肥胖有益影響的悖論,已經引發爭議。

艾希馬聲明說:「我們迫切需要1種能準確、實用與負擔得起的工具來測量脂肪與骨骼肌,以及能更準確預測疾病與死亡風險的生物標記。」

如同「科學」(Science)雜誌點出,一般人可能擁有正常BMI,但可能代謝異常,也就是身體無法順利處理各種營養素與血液中其他化合物。

舉例來說,研究人員愈來愈發現,胰島素抗性會增加心臟疾病、阿茲海默症,以及其他恐使壽命縮短的疾病等風險。另外,有些嗜酒的人擁有脂肪肝或肝硬化,就算BMI正常,從任何角度來看也是不健康。

不過有些研究人員認為,與其完全捨棄BMI,不如在BMI之外加入腰圍等指標來衡量。(譯者:中央社陳怡君)1020824

……..文章來源:按這裡


體重難負荷 人未老膝蓋先折舊

台灣醒報 – 2013年11月3日 下午6:00

「肥胖」證實會加速膝蓋「折舊」!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肌肉骨骼中心團隊,日前於「美國大學風濕病學年會」上發表的研究指出,民眾普遍肥胖的現象,伴隨著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的年齡正在逐漸下降,顯示它不再是過去65歲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是受傷運動員的「專利」。

較輕微的膝關節磨損還能靠藥物或針劑治療,嚴重者則必須開刀置換關節;研究人員分析骨盆腔及膝關節手術資料庫「FORCE-TJR」,發現3314名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中,有40%都是未滿65歲的「中年人」,而其中有55%是屬於「過重」等級,11%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甚至超過40。

「過去患者通常是因為極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不得不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麻州大學醫學院整型外科教授大衛艾爾斯指出,近年來,肥胖造成患者膝蓋無法負荷體重,即便患者正當壯年,其所承受的疼痛,甚至不良於行的程度,都可能比普通老化患者的症狀還要嚴重。艾爾斯說,「我們的臨床處理流程,以及健康保險制度,可能也必須因應調整。」

2009年時,醫學期刊《關節炎研究與療法》曾有報導提及,肥胖可能提高膝蓋受傷風險;而醫療網站「MedPage today」也曾有研究指出,BMI值偏高者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比例,是BMI值偏低者的3.44倍。

另一方面,根據去年一篇發表於《骨科及關節手術期刊》的研究指出,肥胖患者接受膝關節手術後,傷口感染的機率是普通患者的2倍,而肥胖患者為各種膝蓋傷勢,包括感染及再度受傷,必須接受不只1次手術的比例,也將近普通患者的2倍,顯示肥胖對膝關節造成的損傷,可能比退化性關節炎更嚴重。

……..文章來源:按這裡


肥胖因素不外乎遺傳與環境

作者: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0月21日 上午12:00

肥胖的原因不外乎遺傳傳與環境兩大因素,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趙振瑞教授昨日表示,目前發現超過300個基因段與肥胖的表現型有關,其中以負責調節食物攝取的瘦體素、胃飢餓素及脂聯素影響最大。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黃憲達教授表示,後天環境對基因的影響非常巨大,帶有高風險基因的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飲食控制、生活習慣改善、定期健康檢查,以遠離致病因子。例如,具有高度肥胖基因的人,經由後天的減重飲食管理,減少脂肪囤積,可以有效的預防與降低因肥胖引發的慢性病發生率,可讓個人健康管理及預防更有效率。

根據調查,過去三個月內國人有喝手搖杯飲料的比率高達七成。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同時引用多篇論文顯示:「一個地區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平均使用量的高低與該地區肥胖人口比率有極密切關係,因此大家應提高警覺設法戒掉含糖飲料。」吳映蓉同時提醒,體重控制除了戒除含糖飲料外,總熱量攝取的降低也是重點,絕不可偏廢。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參加減重班減重效果會比自己默默節食、減重來得好。

這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的研究共分析、追蹤約三百名男女,結果發現,經過六個月時間,參加減重班的人平均減去四點五公斤,而自己節食、減重的人只減去零點四五公斤。

多數人認為,節食、減重的人如果和其他節食、減重者多接觸,可以幫助避免誘惑、互相鼓勵,對減重多有成效。而參加減重班也能幫助增加減重動機。而那些自己獨自節食、減重的人可能因減重成績不如預期或因節食計畫過於嚴苛而一下就失去興趣、半途而廢。

研究中,三百名男女共被分成兩組,一組固定參加減重班,另一組則會得到一些減重相關資訊,但必需自己獨自執行減重計畫。結果顯示,參加減重班的人減重成效比獨自減重者增加八倍之多。

研究作者美國拜耳醫學院研究員克拉吉‧強森指出,那些最參與減重課程的人減重效果往往最好。參與減重班的人多數可以學到如何選擇、調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與纖維食物,加上有同伴激勵,因此減重效果特別好。

……..文章來源:按這裡


我爆肝了!? 醫師:勿迷信肝發炎指標

作者: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9月24日 下午12:27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五月天的「爆肝」最近超紅,讓許多忙碌的上班族也注意到自己的肝是否出問題,紛紛去做檢查,甚至在看到肝發炎指標出現紅字時,都緊張萬分;醫師強調,肝臟發炎時,肝指數會上升,但更重要的是應進行B、C型肝炎篩檢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即時做治療。

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表示,許多民眾非常注意肝指數GOT和GPT,若是指數升高就非常緊張;事實上,肝發炎或受傷時會釋出GOT與GPT酵素,但若是肝硬化時,GOT與GPT反而不會大幅上升,甚至有時已經有腫瘤,因為沒有明顯的發炎現象,GOT與GPT指數也可能是正常的。

陳皇光醫師進一步解釋,若是GOT、GPT值異常,代表當時肝臟有發炎現象,但不能完全歸諸於熬夜、工作勞累、壓力大,只做肝功能抽血檢查,並無法得知是否有B或C肝帶原,或是否有肝硬化及癌症等狀況。

所以,陳皇光醫師建議,若想預防肝癌上身,應該先作B 、C 型肝炎的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帶原,若沒有B 型肝炎抗體者,應考慮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以避免被傳染;若為40歲以上慢性肝炎帶原者、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病史等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甲種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這些檢查項目都非常重要,無法彼此取代。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文章來源:按這裡


肥胖造成偏頭痛?機率是瘦子的2倍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9月13日 下午5:51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編譯)肥胖會導致頭痛?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肥胖者偏頭痛的機率是瘦子的2倍,英國成人每7位就有1位有偏頭痛的「症頭」,且英國每年花費在治療偏頭痛的成本高達20億英鎊,現在科學家找出肥胖和偏頭痛的關聯,或許可減少支出和找出預防方法。

胖子發作性偏頭痛機率 高正常體重者8成

該研究調查平均年齡47歲的3862位受訪者,詢問他們的身高、體重和偏頭痛的情形所得到的結果,發現肥胖者發作性偏頭痛的機率比正常體重者增加81%;研究最後建議,減肥和運動是有效幫助偏頭痛患者減輕症狀的有效方法。

肥胖 是偏頭痛潛在危險因子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芭芭拉‧李彼德林(Barbara Lee Peterlin)表示,這個結果或許將會讓許多醫師建議患者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如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保持理想體重來遠離發作性偏頭痛的困擾。

當肥胖可能變成偏頭痛的潛在危險因子,或許減重和運動會是最好的預防方法,讓你不再每個月至少15天(或以上)被頭痛所纏繞。

……..文章來源:按這裡


台大破解罹癌基因之謎 研究刊登自然期刊

作者: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9月13日 上午8:55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篩檢發現,基因缺損,乳癌風險極高,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Jolie)進行預防性的乳房切除手術,引起全球矚目。臺大生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冀宏源帶領研究團隊,從生化學角度切入研究,發現遺傳學無法解釋的基因修復機制,讓遺傳有機會不再是原罪,即使有罹癌基因,也有機會預防及治療。

臺灣大學發表這項研究成果,校長楊泮池表示,這是一項國際研究合作的成果,除了台大醫院,還包括美國貝勒醫學院、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

該項研究的源由為美國貝勒醫學院教授GrzegorzIra、愛荷華大學教授AnnaMalkova,首先利用酵母菌為遺傳研究的材料,發現Pif1解旋酶能促使同源重組,扮演基因修復的關鍵角色。

參與這項國際學術合作的冀宏源解釋,Pif1解旋酶為一種蛋白質,具有解開雙股螺旋DNA的能力。由於細胞的基因體飽受自由基極高能量紫外線攻擊,一旦損害,雙股DNA的斷裂,就增加了罹癌風險。

冀宏源進一步指出,同源重組反應(HomologousRecombination)是修復細胞基因的重要機制。透過這個機制,細胞可以修復受損的基因體,以維持基因組的完整性。

冀宏源強調,基因體如果能維持穩定,就能避免例如細胞癌化等疾病產生。如果突變,就會增加罹癌風險。以安潔莉娜裘莉為例,她的基因體帶有家族遺傳性BRCA基因的突變,而這個基因正是參與同源重組反應,以及修復受損DNA的重要蛋白質。

冀宏源說,這是學界第一次利用結合遺傳學和生化學的方式,來証明及闡釋Pif1解旋酶在同源重組中,修復損傷DNA的作用機制。只要瞭解Pif1解旋酶在同源重組的過程,即可有助於抗癌藥物的研發。

這項研究已証明Pif1解旋酶在基因修復所扮演的角色,也進一步提供未來探索Pif1解旋酶在癌症預防及治療的可行性,獲得學界極大肯定。完整內容將於近期刊登於《自然》(Nature)學術期刊中。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文章來源:按這裡


吃太多果糖 傷身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12日 上午12:00

吃太多果糖不但會增加肥胖風險,還會讓胰島素反應變遲鈍,持續一段時間,就可能形成糖尿病,脂肪肝風險也會上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指出,身體本身就會製造果糖,如果又額外攝取過多果糖,很容易就會形成肥胖,且胰島素也容易產生阻抗性。

最近幾年,醫界、學界越來越重視玉米糖漿、果糖、蔗糖對身體的危害,很多人認為,這些額外添加的甜味劑很可能造成肥胖、胰島素阻抗性等問題。不少研究指出,可能是因為現代人吃太多果糖,因而引起上述健康風險。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本月十日在「自然溝通」期刊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研究顯示,不光從飲食會攝取到果糖,肝臟也會運用沒有含果糖的碳水化合物製造出果糖,而這些體內製造的果糖也會增加脂肪肝、胰島素阻抗性風險。

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肝臟可以將葡萄糖轉化成果糖,這樣的老鼠若再額外攝取葡萄糖,很快就會出現肥胖、胰島素阻抗性。

研究作者米格爾‧拉納斯帕指出,這次研究發現,身體會將葡萄糖轉化成果糖,可能是這原因,因此食用過多碳水化合物會引起脂肪肝、胰島素阻抗性。

該大學醫學教授、研究資深作者李察‧強森表示,透過這次研究,可以了解為什麼高升糖食物容易引起肥胖、胰島素阻抗性。高升糖食物之所以造成脂肪肝、胰島素阻抗性,就是因為身體會把葡萄糖轉化成果糖,進而產生種種傷害。過去多半認為果糖比較安全,但這項研究推翻這項理論,事實上,果糖的確會傷害身體,且食用高升糖食物也會增加身體果糖濃度,因此高升糖食物也不宜多吃。

……..文章來源:按這裡


美國肥胖率改善 兒童超肥仍佔5%

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11日 下午3:47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心臟協會提出警告,雖然美國兒童整體肥胖趨勢似乎有下降的跡象,但其中仍有5%比例的兒童出現「嚴重肥胖」問題,並持續上升中。這些兒童容易受到心臟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研究者建議,除了嚴格控制飲食與維持運動外,應該開發新藥遏止這波小朋友肥胖的風潮加劇。

在這次研究中,研究者將嚴重肥胖定義為:2歲以上兒童在同年齡與性別中,其體重若較正常體重多出95%,或是BMI指數超過35以上,就被認定為嚴重肥胖,例如一名7歲小女孩如果體重為75磅(約34公斤),或是13歲男生體重是160磅(約73公斤),則屬於「嚴重肥胖」。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研究者凱力表示,「所謂嚴重肥胖是一種新的定義,它有別於傳統肥胖及過胖,需具備相當誇張程度的肥胖條件才能符合定義。」

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心臟病專家福斯特指出,肥胖除了造成兒童心臟病風險高之外,也會造成氣喘、睡眠呼吸中止與骨頭與關節緊繃等症狀,甚至使自尊低落。而且贅肉的增加,代表高血壓及第二型糖尿病及高膽固醇的風險會升高,讓動脈血管變窄等,這些都是心臟病的成因。

根據美國疾管中心指出,約有17%的美國兒童及青少年屬於肥胖,比例從1980年開始至今已增加了3倍,而且美國肥胖兒童也較易出現糖尿病、高血壓及血管阻塞的早期徵兆。

報告中也建議,現在必須將嚴重肥胖認定為一項慢性疾病,以改變生活習慣的方式以及藥物治療手術,對嚴重肥胖的兒童來並說不適宜,因為減重手術目前並不適合所有嚴重肥胖兒童,凱力表示,「建議以繼續開發新藥物、醫療儀器,以及嚴格要求兒童運動量與飲食控制,都是其他可以嘗試的選項。」

身體肥胖與否可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定,該觀念是在1830年左右,由比利時科學家凱特勒(Lambert Adolphe Jacques Quetelet)首先提出,也就是計算身高與體重的比例,如BMI值超過30就屬於肥胖。

本次研究報告刊登在《Circulation》期刊。

延伸閱讀:研究:BMI值測肥胖不準確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43815

圖說: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美國兒童嚴重肥胖的比例仍佔5%,專家建議除了嚴格控制飲食與保持運動外,希望能開發新藥,控制美國兒童發胖的比例不要繼續上升。(photo by trontnort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文章來源:按這裡


台電:高壓電導線 只要8.5公尺外都是安全範圍

NOWnews – 2013年9月9日 下午3:35
記者陳鐘聲/嘉義報導

針對民眾對於台電設置於竹崎鄉境內之南科備用高壓電導線,對鄰近地區住民健康之影響質疑,台電提說明表示,只要距離高壓電塔或導線8.5公尺以外,都是安全距離,電磁幅射波對人身體健康不會有影響。

因對台電公司嘉民~南科12路之34萬5000伏特高壓電塔導線,一度引起附近住民對該區域內所設高壓電塔及導線產生安全上之恐慌,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嘉南供電區營運處曾於100年9月6日派員量測正線下電磁場值為5亳高斯,並經該處證實量測值遠低於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90年1月2日所公告「非游離幅射環境建議值」之833.3 亳高斯。台電公司表示,在現有各項學術研究上,並無對人體健康有任何不利影響的報告。

嘉南供電區營運處線路組王先生指出,台電公司的員工住家多位於變電所旁,子女很多都就讀台大醫學院畢業;況台電公司對各項工程規劃與設計都相當嚴謹,像高壓電塔、電線設施必需要能承受每秒60公尺的風速,且對台電對各項線路設施每個月都會定期執行安全檢測,尤其在災後的安檢更是馬虎不得。

台電公司表示,高壓導線與地面垂直距離為22.5公尺,為顧及房舍住家安全,導線下之住家,只要屋頂增建或水塔設置等硬體,與導線保持8.5公尺以上之直線距離,均屬安全範圍內,身體健康不會受到電磁幅射影響。

……..文章來源:按這裡


胎兒出生數降 媽媽自費產檢多

中央社 – 2013年9月8日 上午10:33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8日電)少子化效應,今年1月到7月新生兒出生人數比去年同期少6.4%,醫療進步及擔憂寶寶健康,媽媽自費產檢項目提早認識寶寶。

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月到7月出生的新生兒共有11萬6441人,較民國101年同期減少6.4%,依各月別觀察,除1月增加43.7%外,2月到7月都有減少,顯示生育熱潮已消退。

現在醫療科技水準進步,增添許多自費產檢項目,讓媽媽提早關心寶寶健康發展,因此許多孕媽自掏腰包檢驗,台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蘇怡寧說,主要以超音波及基因檢驗為主。

蘇怡寧建議孕媽採倒三角形策略,在早期透過檢驗提早發現問題,若在早期做完檢驗,更可省下後面的檢驗,其中以超音波及基因檢驗較多孕媽提早執行,透過高解析超音波可以仔細觀察胎兒的發展,了解是否有狀況。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孔憲蘭指出,媽媽手冊上提供產前檢查時程及項目,不過,依每個媽媽的情況,經過與醫師溝通討論,針對需求進行自費檢驗。

不過,若是透過母血基因檢測知道胎兒性別的方式則是禁止,衛生福利部已經預告訂定「醫師醫囑為產前性別篩選所為抽取母血處置,或抽取母血從事胎兒性聯遺傳疾病檢驗等行為,為醫師法第28條之4第1款規定不得從事之醫療行為。」

國民健康署為提供孕產期婦女及其家庭,獲得完整的身心健康照護資訊,成立孕產婦關懷中心,並擴大原有「母乳哺育諮詢專線」服務範疇,提供全國免付費「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及「孕產婦關懷網站」,建構多元關懷服務管道。1020908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