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健康四困擾 吃對營養素免煩惱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27日 上午8:30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現今上班族工時長、壓力大,一進辦公室就有接不完的電話、開不完的會,忙到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一坐在椅子就是好幾個小時,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臺北一名35歲洪小姐任職於雜誌社,因為有趕稿的壓力,經常熬夜超時工作,膚色總是臘黃、晦暗、痘痘滿臉,長時間坐辦公室再加上與時間賽跑,三餐大多隨便解決,蔬果纖維的攝取嚴重不足,使他飽受便祕折磨;27歲黃小姐是一名會計,每天都緊盯著電腦螢幕上的財務報表深怕出錯,下班也繼續使用3C產品在臉書、網拍流連忘返,導致眼睛疲勞、視力嚴重衰退,另外黃小姐長期忽視運動不走出戶外曬太陽,使她年紀輕輕就有骨質疏鬆等前兆。

OL易發生的四大困擾:皮膚變差、便秘、眼睛疲勞、骨質疏鬆

關渡醫院新陳代謝科黃維人醫師整理出OL最容易發生的四大困擾,分別如下:

1)因為熬夜、壓力大造成的「皮膚變差」;

2)因為久坐、低纖飲食造成的「便秘」;

3)因為滑手機、長時間上網所造成的「眼睛疲勞」;

4)因為少運動、不曬太陽造成的「骨質疏鬆」。

要改善工作忙碌導致不良的生活習慣,其所引發健康問題,除了要靠自身生活作息改變之外,日常飲食的均衡攝取也需注意,但對於生活節奏過快又忙碌的上班族而言,除可借助飲食、運動與自我規律的作息之外,也可透過營養品的補充來改善身體狀況。

最適合OL的營養品補充種類:維生素、益生菌、礦物質、植化素

黃維人醫師針對OL的四大困擾,提出相對可補充的營養素,若OL因過於忙碌而無法改善生活習慣,可透過營養品來補充。

1)皮膚變差:建議補充維生素B群、C、A、E,其中維他命B可以保護皮膚黏膜、美白活化皮膚細胞、增加皮膚傷口癒合能力維護皮膚組織結構健康; 維他命A可以改善肌膚老化症狀、修復受損的肌膚; 維他命C和E具抗氧化力,增進皮膚與血球的健康,有助減少自由基產生,促進膠原蛋白的形成。

2)便祕:若忙碌之時又無法攝取足量蔬果,建議補大量的膳食纖維和益生菌,膳食纖維能增加食物體積,使飽足感上昇,又能促進腸胃蠕動;益生菌能生產多種消化酵素,使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可改變體內細菌叢生態,維持消化道機能,避免便祕的產生,更能使免疫力提升。

3)骨質疏鬆:建議午休時間外出曬曬太陽,並且多從牛奶中補充鈣質,亦可從保健食品攝取足量的鈣與維生素D。其中維生素D可以促進新生骨質的鈣化並有助於強健骨骼和牙齒,礦物質中的鈣可以幫助骨骼與牙齒生長發育。

4)眼睛疲勞:多數植化素能幫助減緩自由基對視力的影響,並維護身體的健康,如葉黃素、玉米黃素、茄紅素等,葉黃素、玉米黃質是唯一存在人類的視網膜的植化素,高度地集中在黃斑區負責精細視覺,可以吸收光線中有害的藍光,是強而有力的抗氧化劑,保護視網膜,進而改善視力。茄紅素為強抗氧化劑,可預防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視覺障礙。

OL維持健康小叮嚀:營養均衡、正常作息、定期運動、走出戶外、正確的營養補充品

針對多數OL「走針」的生活飲食習慣,黃維人醫師提醒大家:「注意營養攝取均衡、每天維持正常作息、定期運動、適量的走出戶外曬太陽,才是維持健康治本的好方法,在工作時最好每坐一小時就起來走動拉筋十分鐘,避免脊椎出問題也可促進腸胃蠕動。」若真的因工作忙碌而無法攝取足量蔬果,國外早已研發出綜合許多營養成份的保健品,目前台灣市面上也開始有些結合維他命、礦物質、益生菌及植化素等常見營養素的綜合維他命可讓民眾選擇,相對來說對懶人族更為便利,更重要的是還能省去購買各種單方營養素的金錢。

……..文章來源:按這裡


《社論》肥胖的前世今生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20日 上午12:00

現代人愈來愈肥胖,科學家、醫師、流行病學家們想盡辦法想找到明確的原因,從基因、人體腦部、賀爾蒙、腸道細菌等人們身體當中找線索,或者試圖從當代食品工業與飲食習慣當中,以及現代文明久坐少動等神經內分泌當中找原因,無非希望能一解嚴重影響全球人口健康的肥胖問題。

最新一期的生物醫學權威性雜誌「細胞」(Cell)出版了一篇研究肥胖的研究,把人們肥胖的原因推給了我們的上一代。在老鼠的動物實驗中,研究者發現懷孕的母鼠若吃下愈高熱量的食物,它的後代則愈容易肥胖。進一步發現,原因是這些後代肥胖的老鼠,有比較高的胰島素阻抗性,換句話說,是未來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當然,人不是老鼠。老鼠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在出生之後仍然持續發展,而人類主要的腦部與神經系統發育,相對來說在出生時都發展得較為成熟。因此從老鼠實驗推論,科學家認為對於子孫肥胖的影響,在人類母親懷孕最後三個月的飲食最為關鍵,可能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包括控制食慾的腦下垂體、控制胰島素以及代謝激素等,而產生肥胖情形。

這個責怪老媽的研究,可沒這麼單純。老鼠的肥胖研究進一步發現,那些繼續吃下高脂肪的肥胖老鼠,才有比較多的健康問題。換句話說,老媽給了我們一些肥胖的身體,不過環肥燕瘦都可以健康,把身體搞糟了自己還是要付較多的責任。

肥胖問題,如同許多健康和社會課題,都是多重因素造成。如果原因這麼明確單一,也不會至今仍困擾世人。「基因研究」曾經讓許多人期待,認為這是許多健康問題所在,因此「神奇的藥方」也許就在其中。不過以肥胖為例,基因或許造成部分人容易肥胖的體質,不過解釋力其實也不到一成。

另外,則有人試著提出「貪吃」的神經生理解釋,認為愛吃鬼其實就是「食物成癮」,如吸毒一樣,吃了停不下來。這些貪吃的人,對於食物有控制上的困難,透過神經生理回饋系統,形成食物上癮。然而,如同基因一樣,「食物成癮」的解釋對於某些肥胖的成因也許適用,不過仍然無法說明全球成千上萬的肥胖問題。

可以確定的是,各式各樣愈來愈便宜、高熱量的食品,絕對和肥胖脫離不了關係。它們往往不太貴,容易購買,而且還不難吃,更重要的是這些高熱量食品在華麗廣告的包裝下,大大增加了人們的味蕾,讓人們難以抵擋這些油滋滋、甜膩膩的食品。其實,這個簡單的原因,很可能都大大超越了其他關於肥胖的解釋力。

換句話說,基因、神經生理、內分泌在肥胖當中扮演的角色,要不是在這麼多不健康的食品充斥之下,這些「基因型」可不會造成當代全球蔓延的肥胖大流行,以及伴隨而來的糖尿病與各種併發症。

肥胖的問題,與其怪我們的祖先,也許應先來想想當代的飲食習慣,揭開更多食品工業的黑幕與糖衣呢。

……..文章來源:按這裡


肥胖、水分攝取不足 易出現腎結石

NOWnews – 2013年12月25日 下午9:36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尿路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問題,台南新樓醫院泌尿科張建成醫師指出,好發30至50歲的人,一般而言,結石5年再發率約50至60%,結石的種類大致分為:鈣結石、尿酸結石、感染性結石(感染特殊細菌造成)、胱胺酸結石。

張建成醫師表示,結石發生的可能原因有分內在危險因素,如遺傳、家族史,一般人15%、1等級親屬30%,家人有結石則容易長多個結石和早期復發、男女約3比1,好發30至50歲。

身體新陳代謝異常,高尿酸、痛風、體重快速喪失、骨髓疾病、惡性腫瘤接受某些化療藥物治療,如尿液中存在某些容易促進結石生成的危險因子:草酸、尿酸、鹽(鈉)、 鈣、磷酸鹽過高,尿液中缺乏結石生成的抑制物,如檸檬酸過低,泌尿系統解剖結構發生問題,而產生尿液滯留或逆流而造成容易感染而致結石。

外在因素則有:愈工業化國家愈易結石,易造成結石的飲食,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肪,嘌吟類(易尿酸),精製糖類、鹽水分攝取:水分攝取太少易有結石。

張醫師建議,每天(24小時)水分攝取量能達到使小便排出總量接近大約2000㏄上下的小便總量,白領階級人員,高溫易流汗而水分補充不足之工作及高溫易流汗(或喪失水分)之氣候易結石。

張建成說,只要規律進行輕度運動,就能預防腎結石形成。即使只是做點園藝工作,也能幫助抑制腎結石發生。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腎臟病學會期刊」,像健走1小時或走路約3小時,就能減少腎結石風險,罹患腎結石風險最多可下降百分之31。

張建成醫師提醒民眾,肥胖的人很容易出現腎結石,如果一天攝取熱量超過2200卡,出現腎結石風險就會增加百分之42,有些學者認為,腎結石不只與腎臟有關,很可能是全身系統性疾病,有些研究指出,腎結石 與肥胖、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臟病息息相關,所以民眾應特別注意,一旦發現異樣,請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而傷身。

……..文章來源:按這裡


美食當前大口吃 沒刷牙細菌找上門

東森新聞 – 2013年11月5日 上午11:53

很多人吃完美食之後,忘了作口腔潔牙的動作,導致口腔容易孳生細菌,醫師建議三餐飯後要刷牙,並且使用含有天然成分的牙膏,才能保持口腔以及牙齒健康。

汽水、薯條、甜點吃蛋糕,美食當前吃得好開心,萬一沒有好好刷牙口腔細菌可是會悄悄找上門。不想痛到看牙醫,平時就要維持口腔乾淨,除了刷牙動作要正確,市面上牙膏種類百百種,怎麼挑選也很重要。

牙醫師也說選擇牙膏,除了要有最基本的抗菌、清潔之外,擁有天然成分的牙膏產品也是不錯選擇。牙醫師張晏祥:「尤其是來自於這個自然界的有一些天然的東西的話,可以輔助在我們在潔牙工作裡面,有一些滅菌的效果會更好。」吃完東西記得刷牙,是維持口腔保健的不二法門,搭配天然清潔牙膏使用,預防細菌滋生,才能真正遠離細菌威脅。

……..文章來源:按這裡


健康從「腸」計議 宿便累積如慢性中毒

作者: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10月24日 上午8:10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人類的死亡從大腸開始!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直腸癌佔國人癌症死因第三名,發生率更是連續5年蟬聯第一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腸漏症候群」也是現代人常見的腸道疾病,即是因宿便累積,身體有如慢性中毒,影響健康至鉅。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是遠離疾病的金科玉律,大腸若不健康,不僅大幅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容易產生交感神經、免疫系統、皮膚方面等問題。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人體的糞便50%是由細菌所組成,而動物性飲食多半含有抗生素,會抑制腸內的好菌、間接導致壞菌孳生,這些「壞細菌」會影響腸胃的消化蠕動,大部份食物中的蛋白質不能完全被轉化成氨基酸吸收時,便會被「壞細菌」轉化成阿莫尼亞、硫化氫、對甲酚 (p-cresol)、硫酸吲哚酚 (indoxyl sulfate)、引朵 (indol)、靛甘( indicant)、腐肉素 (putrescine)、屍毒素 (cadaverine)、神經鹼 (neurine)等毒素,積存在大腸內;長期下來,就會變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宿便」。而宿便對腸壁的破壞,就如同牙垢造成蛀牙一樣,宿便就是由「壞細菌」加上沒有消化好的食物混在一起,凝結在大腸上所形成的。

那「腸漏症候群」到底是什麼呢?王輝明主任表示,正常健康的腸道會有完整的腸黏膜吸收營養,並作為防範外來病源入侵的屏障。然而,當腸道受到感染、發炎、過敏或失去健康的菌相平衡時,腸黏膜就會受到破壞而失去完整性,此時腸道的滲透力就會增加;換句話說,吃進腸道沒有消化完全的大分子、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或微生物毒素,會透過滲漏的腸壁進入血液循環中,進而刺激交感神經、自體免疫系統,引起各種不適症狀,像是腰痠、背痛、焦慮、緊張、皮膚變差等。

腸道是健康的根源,腸道不健康會引起許多疾病,究竟該如何做好腸道保健呢?王輝明主任建議,先從飲食習慣開始改變,減少動物性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並攝取乳酸菌,幫助消化、分解乳糖,產生大量乳酸,抑制腸道有害菌孳生;此外,寡糖的攝取也很重要。他並提醒民眾,腸道疾病的可怕往往來的無聲無息,等到發現的時候,常常已病入膏肓;所以,做好腸道保健,才可遠離各種疾病的侵入!

王輝明主任進一步說明,寡糖可促進乳酸菌或雙叉桿菌等有益菌發育,就像是乳酸菌的食物,可幫助乳酸菌的生長,所以要保持體內的乳酸菌數量及活性,也應適量的補充寡糖;快速改善腸道菌,調整腸道菌叢生態,抑制有害菌的生存,增加營養的吸收效率,此外每天還應攝取20-30克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包括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幫助腸道廢物排出。

王輝明主任解釋,醣類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從結構上可分為單醣、雙醣和多醣3種。單醣像是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常存於水果、蜂蜜和牛奶中;雙醣例如蔗糖、麥芽糖和乳醣,可從甜菜、甘蔗、牛奶中攝取;而澱粉、肝醣、纖維素和果膠等則屬於多醣類,常見於地瓜、馬鈴薯、芋頭、玉米、米、麵等。除此之外,「寡糖」由3到60種單醣所組成,雖然較少存在於自然食物中,卻有攝取的必要性。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