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把小番茄 保健防癌真健康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2月27日 上午9:45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顏色鮮豔、酸甜多汁的小番茄,是不少民眾喜愛的水果之一;營養師指出,小番茄富含多種營養素,尤其具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茄紅素,每天一把小番茄,可達到保健的功效。許多研究更顯示,食用番茄可對抗自由基,協助預防多種癌症,如乳癌、肺癌、胃癌、胰臟、卵巢癌等。

「小番茄對於人體有多種保健的功效!」楊氏診所營養師楊承樺表示,小番茄營養價值高、熱量低,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茄紅素、鐵質,以及膳食纖維,維生素A可保健眼睛、提高免疫系統,維生素C則可抗氧化、養顏美容,而茄紅素則有抗氧化、抗癌、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且每100公克約4、5顆的小番茄,約37大卡,熱量僅為其他水果的一半,更是減肥者的好選擇。

楊承樺營養師強調,番茄中的茄紅素,則可對抗自由基、減緩發生慢性疾病,對於男性更有保健攝護腺的作用,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 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 10 倍。他並建議, 食用新鮮的小番茄,可攝取多種維生素,稍微加熱或先燙過或微波,可讓紅茄素釋出更多,而食用時若同餐有食用油脂、起司或堅果等油脂類,更可提高茄紅素的吸收!或者,飯後再食用小番茄或小番茄入菜料理也是吸收茄紅素相當好的方式。最好不要搭配梅粉、醃製物食用,以免高鈉、高糖的加工品,反而增加身體負擔。

台灣有水果王國的美譽,位於高雄美濃及旗山交界處的上元農場,就憑藉著先天好山、好水的好環境,加上由一群擁有農業碩博士背景的專家,以食品級原料肥培管理、滴灌系統、微生物抗病蟲害等「科學化管理」方式,種植出甜度高、酸甜比佳,以及皮薄汁多的小番茄,近來也由屏東科技大學輔導,申請農委會的「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GAP)」及依照「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栽種,期望把好東西,與更多人分享。

上元農場的小番茄有紅、黃兩色;負責人洪進耀表示,使用由「農友種苗公司」研發的玉女、金瑩品種的嫁接苗,可防止發生番茄嵌紋毒素病、萎凋病。先將苗種在農場馴化1至2星期,再進行開根的動作,讓植株根部更旺盛,易於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以及往後的營養管理,最後移植到室外的網室進行栽種。由於美濃的氣候早晚溫差大且濕氣重,可以讓小番茄長出品質優良的果實,而且使用由發酵牛奶製成液態肥料,可讓果實甜度至少12以上,更增加番茄獨特的酸甜風味,讓小番茄吃起來有回甘的感覺,欲知更多收成詳情,請至「上元農場」粉絲專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unyuanfarm?fref=ts)一同嚐鮮。

……..文章來源:按這裡


6NG減肥法 瘦不掉反賠健康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24日 下午1:44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民眾常用錯誤方法瘦身,可能減肥不成、反而危害身體健康!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不均衡的飲食方式,如吃菜肉不吃飯麵、吃菜不吃肉、只吃水果其他不吃、斷食或服用非醫師開立處方的減重藥物,可能增加健康危害風險,不可不慎。

國民健康署說明,不當的飲食減肥法,會因長期節食或不均衡飲食導致身體缺少足夠的營養素,使得基礎代謝率降低,減重效果無法持久,且容易有免疫力下降及身體受損的問題,提醒千萬不要為了減肥,同時也賠掉健康。六不正確飲食減肥方式,造成之健康風險:

● 吃菜、肉減肥法/即高蛋白低熱量減肥法,營養素容易不均衡,也可能導致酮酸中毒、造成腎臟或腦部的損傷,嚴重的話可能因電解質不平衡引起死亡。

● 吃菜不吃肉或只吃水果減肥法/此為極低脂肪、極低熱量的飲食減肥法,如只吃川燙蔬菜和水果,容易缺乏必需脂肪酸,造成脂溶性維生素利用率降低、肌肉流失等傷害。

● 斷食法/造成各種重要營養素缺乏,除了可能讓體重掉落太快,產生肌肉流失外,也可能造成腎臟及腦部的損傷;減肥餐包(代餐),價格昂貴、且非正常飲食、膳食纖維也容易不足。

● 非法減肥藥/非法減肥藥常含有安非他命、緩瀉劑、利尿劑、甲狀腺素等藥品成分,服用後,易有不良反應,如頭痛、興奮、失眠、不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心悸、肌肉無力、精神錯亂、腎衰竭、虛弱、癱瘓、心跳不規則、甚至有死亡的危險。

● 使用減肥霜、推脂棒、緊身衣/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皮膚炎等傷害,穿著緊身衣也可能血液循環不良、造成壓瘡類的傷害。

● 使用埋線、耳針、針灸/中醫減肥常利用刺激穴位、抑制食慾或干擾特定穴位、加速代謝。但若進行不適當的醫療行為,如使用未消毒完全的針灸針與羊腸線,可能造成過敏反應或傷口感染的問題。

……..文章來源:按這裡


餐餐LINE一下 算熱量甩肥胖

自由時報 – 2014年2月24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國人過重或肥胖比例驚人,並逐年攀升。民間自發成立學會,協助國人減肥,民眾只要將食物拍照透過LINE傳到「肥肥終結者(0988906633)」,就有專人幫忙估算卡路里。

衛生福利部統計,目前成年男性過重比例高達五十一%,成年女性也有三十六%,國小男童也高達二十九%,女童是二十一%。國民健康署每年推動健康體重管理計畫,就是期望在一一四年使肥胖盛行率不再增加。

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昨在立委廖國棟辦公室、愛麗生醫療集團的贊助下,舉行成立大會,由廖國棟擔任理事長,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擔任總顧問。未來將透過產官學合作,協助推動國民營養法,並主張將熱量、減重議題納入課綱,讓肥胖防治從小開始。

醫師劉伯恩指出,肥胖相關疾病很多,包括心腦血管、骨關節、糖尿病、部分惡性腫瘤,加總起來比癌症還致命。而根據九十四到九十七年健保資料計算,上述疾病平均年花超過六百億,預估到一○九年時,有三分之一健保經費將用於肥胖相關疾患。

劉伯恩過去兩年在門診蒐集一千五百二十七份問卷,男女人數大約一比二,發現七成受訪者對吐司、米飯、香蕉、珍奶、炸雞等常見食物熱量,以及跑步、騎腳踏車、游泳所消耗熱量,完全不清楚。

由於對熱量無知,一年內減一成體重者,高達六成五都會胖回去。收入低的工作族群、偏遠或鄉鎮地區,肥胖比率越高,凸顯肥胖不能只歸因於個人行為,也受社會結構影響甚鉅。

學會將號召二十位醫師、五十位營養師或營養系學生加入「肥肥終結者(0988906633)」的免費諮詢服務,每天中午十一點到下午兩點,傍晚五點到七點,民眾只要將食物拍照,透過LINE傳到此號碼,就有專人回覆卡路里估算、營養比例分析和建議,助人越吃越健康。

……..文章來源:按這裡


醫師:肥胖是病 應到門診減肥

台灣醒報 – 2014年2月23日 下午6:33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國人對飲食熱量及正確減重的知識仍然不足。」長春診所院長劉伯恩23日受訪時表示,國人對熱量攝取及消耗的認知不足,且坊間流行傷害健康的另類減肥法,不但傷身,且復胖比例高。他希望民眾能建立「肥胖是病」的觀念,尋求正規門診幫助,也希望政府能有效處理國民肥胖問題,避免「只有富人有錢,才能改善肥胖問題」的狀況發生。

【肥胖致癌】
「民眾都怕罹癌,卻比較不怕胖。」劉伯恩表示,大腸癌、乳癌、肝癌風險都與肥胖有關,高達75%的肥胖門診患者是基於外表考量才想要減重,為健康減重者僅占5%,代表民眾雖然已建立「肥胖是疾病」的觀念,卻不認為肥胖是嚴重的疾病,也導致政府推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等健康政令宣導成效不彰,因為國人過胖比例已近33%。

劉伯恩指出,減重不外乎是熱量消耗大於攝取,但民眾普遍缺乏對食物熱量的認知,也無法正確計算熱量。他針對肥胖門診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只有1成的受試者能全部答出吐司、白飯、珍奶、香蕉、炸雞腿等5樣常見食物的大概熱量,完全答不出的比例高達7成。

【偏方減肥危險】
民眾對熱量攝取「沒概念」,選擇減重方法更是謬誤百出;「坊間每隔一陣子就會流行新的另類減重法,我就遇過在烈日下穿雨衣跑操場的患者。」劉伯恩表示,舉凡吃蟲、束腰、下跪、喝水、催吐、聞臭、日曬、包保鮮膜、喝咖啡等「破壞性」減重法,半年內實際有效者僅占5%,出現副作用者卻占75%,實在是弊遠大於利,不值得民眾效法。

劉伯恩說明,吃得少且只吃低熱量食物的「極低熱量法」,若無醫護人員指導,恐致酮酸中毒、低血糖症甚至休克,而僅攝取蛋白質恐致高氨血症或急性腎衰竭;只吃蔬果也不正確,因為人類每日都應該均衡攝取澱粉、脂肪及蛋白質,否則內分泌系統會失調。劉伯恩解釋,貧血、亂經、掉髮、腎功能受損,都是「亂減肥」常導致的副作用,「不減肥還比較健康。」

【錯誤減肥易復胖】
減肥方法錯誤,連帶提高復胖比例;據調查,減去10%體重者,復胖率為65%,而其中有55%的患者在半年內會恢復原來體重;劉伯恩認為,部分民眾減肥無法持之以恆,但更多患者是因為採用錯誤的減肥法,雖然短期內急遽減重,半年內復胖率卻高達8成,他強調,如果遵照醫師指示,攝取均衡營養並保持運動習慣,則半年就會有明顯的減重效果,實在不需要操之過急。

調查顯示,勞動階級普遍較白領階級肥胖,而後者才有較多資源尋求肥胖治療,每月收入高於新台幣5萬元者占肥胖求診患者的65%,收入低於3萬元者僅占5%;劉伯恩解釋,收入低者常吃高熱量、體積大的食物增加飽足感,但能花費在減肥及選購健康飲食的日常支出相對較低,這也造成台灣東、南部民眾肥胖比例高於北部,若無政府介入以社會福利問題處理,則肥胖的「城鄉」或「貧富」差距恐日益擴大。

……..文章來源:按這裡


肥胖造成死亡率 高於癌症

作者: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24日 上午12:00

台灣地區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健保預算花費在治療因肥胖引起的慢性病預算年年增加。預估,2020年時,將有1/3的健保預算要來用給付因肥胖引起相關疾病的診療。

癌症罹患率為25%而肥胖罹患率為33%,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有5項與肥胖有關,肥胖造成的死亡率高於癌症。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藍領階層者的肥胖率高於白領階層,馬偕醫院董事、肥胖症專科醫師劉伯恩表示,藍領階層的人在食材的選擇上是追求要有飽足感,再加上活動量不足所致;而白領階層者則會選擇精緻食物、較注重身體。

韓劇&lt來自星星的你&gt在台掀風潮,劇中炸雞配啤酒瞬間成為時下最熱門的新吃法。營養師王詩婷表示,兩隻棒棒腿、6~7份的雞塊在配上一杯冰涼啤酒,熱量就有1300大卡(正常女性一天需攝取1200大卡,正常男性為1500大卡)。若選在宵夜吃且天天吃的話,一周就會增加2公斤;若取代三餐中的一餐、且天天吃的話,一周也會增加1公斤。然而,快走一小時會消耗100~200卡。

民眾每當吃完大餐後便會想減重,劉伯恩醫師表示,建議在24小時內,未完全形成固態式脂肪時,在下一餐的攝取上就要降低高熱量攝取,增加膳食纖維,並搭配運動。

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籌備會主任委員廖國棟立委表示,呼籲政府除了要正視肥胖問題,落實政策,更要推動減重生活化,讓減重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減重必需建立正確的減重觀念。除了少吃多運動,更需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均衡攝取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三大營養素,及了解食物的熱量,讓減重生活化,輕輕鬆鬆達到健康減重的目的。

若對飲食熱量有疑問,都可與學會成立的line(0988906633)做諮詢,由專業營養師、醫師協助了解食物熱量,該如何正確消耗這些熱量等。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上班族222保肝餐 打造健康新生活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2月20日 下午1:24(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脂肪肝堪稱台灣上班族最常見的肝病之一!根據統計,國人二十年來脂肪肝異常的比例更攀升了18倍!值得注意的是,脂肪肝是許多疾病的前兆,超過5成的代謝症候群和乳癌患者有脂肪肝,而大腸癌和動脈硬化患者則有超過6成有脂肪肝。醫師提醒,基礎的腹部超音波雖能掌控肝臟狀況,但仍建議搭配「上班族222保肝餐」飲食原則,雙管齊下,才能終結脂肪肝可能引發的健康威脅!

根據預防醫學機構所進行的「健檢認知大調查」,發現了四大健檢現象。第一,腸胃道、心血管系統及肝臟等與國人十大死因息息相關的項目,高居民眾健檢最重視的前三名;第二,首次接受健檢的年齡已下降到21-30歲為主;第三,73%的民眾仰賴企業健檢,但其中仍有52%願意自費增加檢項;第四,高達64%的民眾表示健檢未找出疾病,但仍需注意健康狀況不佳的隱憂,即便做了健檢也不能掉以輕心。

那究竟哪些民眾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分析,85%脂肪肝患者偏好重口味、油膩、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容易增加臟器負擔;且有72%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幫助代謝;80%則是長期處於加班、忙碌的高壓工作型態。顯見「重口味」、「不規律運動」、「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正是脂肪肝的高危險指標,建議民眾,除了基本的腹部超音波外,可同時進行腸胃道、心血管、代謝症候群篩檢以及肝臟 MRI/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醫學檢查。

飲食把關也是預防脂肪肝的另一要務。首先,避免形成脂肪肝的飲食,減少含有反式脂肪、酒精、高熱量、高油、高澱粉、人工糖分的食物,並避免晚上8點後進食。其次則是掌握「222保肝餐」飲食原則,兼顧2好(好油、好蛋白質)、2少(少碳水化合物、少糖)、2高(高B群及高抗氧化),早餐以蛋白質、複合性澱粉為主,補充大腦所需營養素、促進新陳代謝率;午餐應均衡攝取多元營養成份,儲備足夠熱量,降低晚間的飢餓感;晚餐則以優質蛋白質及高纖蔬果為主,避免儲存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增加體重。

鄭乃源院長強調,致病因子可在體內潛伏數年之久,現在如何管理健康,將決定未來的生活品質;而真正的預防醫學應該是在「找健康」而非找病,提醒民眾,1日健檢之後的364天健康管理,才是「找健康」的源頭。

……..文章來源:按這裡


脾虛痰濕阻絡 肥胖最常見證候

作者: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20日 上午12:00

肥胖常見「痰濕」症候。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肥胖問題常見「痰濕」現象,包括如「脾虛痰濕」;以及「痰濕阻絡」症候,影響到臟腑經絡,可配合燥濕化痰、健脾益氣;化痰散結、疏經活血調理。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脾虛痰濕證」者,常見於久坐辦公室、久坐少動者,易有這種肥胖現象。由於久坐氣血易運行不暢,造成脾胃呆滯、運化功能減低,水穀精微不易被送到全身充分利用,於是化為膏脂與水濕,留滯臟腑經絡,而形成肥胖。常見體態肥、肌肉鬆軟,常感頭重胸悶、無力嗜睡。有時伴隨腹脹、嘔心、排便稀溏,常感口中黏膩、喉中有痰,舌紅,苔厚膩。可配合燥濕化痰、健脾益氣,藥方用防己黃耆湯等加減治療。

陳醫師表示,若屬「痰濕阻絡證」者,主要是由於痰濕阻絡,氣機不暢,脾胃虛弱,則營養運化機能不足,形成痰濕,水濕留滯臟腑經絡形成肥胖。表現可見肥胖、胸悶氣短、白天嗜睡、晚上睡眠差,記憶力差,有時伴隨胸脅有刺痛感、煩躁等,舌有瘀斑,苔滑膩。可配合化痰散結、疏經活血,用二陳湯加減。

控制體重應注意配合飲食調整。陳潮宗表示,除了利用藥物輔助外,生活習慣的改善很重要,否則非常容易復胖。應注意一天的總熱量攝取,避免超過一日建議量的上限。且不餓的時候,不要攝食;像是嘴饞隨手塞零食等。等餓了才攝食,以減少攝食量。

陳潮宗表示,針對「脾虛痰濕、痰濕阻絡證」者,在生活中容易感到疲倦,可用食療方式,幫助改善體質,消除疲倦感,並且應徹底調整生活作息正常。並配合運動幫助代謝。促進代謝,調理消化道系統茶飲方保健,建議可選擇「消脂茶」,準備黃耆3錢、車前子2錢、草決明3錢、桑葉2錢、烏梅3錢、陳皮2錢、山楂2錢。以2000C.C水煮茶。適合平日大魚大肉、飲食失衡者,有助順暢消化道系統、促進新陳代謝。禁忌部分,包括孕婦、胃潰瘍、胃出血患者、習慣性腹瀉者則不適合飲用。

……..文章來源:按這裡


《社論》肥胖的前世今生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20日 上午12:00

現代人愈來愈肥胖,科學家、醫師、流行病學家們想盡辦法想找到明確的原因,從基因、人體腦部、賀爾蒙、腸道細菌等人們身體當中找線索,或者試圖從當代食品工業與飲食習慣當中,以及現代文明久坐少動等神經內分泌當中找原因,無非希望能一解嚴重影響全球人口健康的肥胖問題。

最新一期的生物醫學權威性雜誌「細胞」(Cell)出版了一篇研究肥胖的研究,把人們肥胖的原因推給了我們的上一代。在老鼠的動物實驗中,研究者發現懷孕的母鼠若吃下愈高熱量的食物,它的後代則愈容易肥胖。進一步發現,原因是這些後代肥胖的老鼠,有比較高的胰島素阻抗性,換句話說,是未來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當然,人不是老鼠。老鼠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在出生之後仍然持續發展,而人類主要的腦部與神經系統發育,相對來說在出生時都發展得較為成熟。因此從老鼠實驗推論,科學家認為對於子孫肥胖的影響,在人類母親懷孕最後三個月的飲食最為關鍵,可能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包括控制食慾的腦下垂體、控制胰島素以及代謝激素等,而產生肥胖情形。

這個責怪老媽的研究,可沒這麼單純。老鼠的肥胖研究進一步發現,那些繼續吃下高脂肪的肥胖老鼠,才有比較多的健康問題。換句話說,老媽給了我們一些肥胖的身體,不過環肥燕瘦都可以健康,把身體搞糟了自己還是要付較多的責任。

肥胖問題,如同許多健康和社會課題,都是多重因素造成。如果原因這麼明確單一,也不會至今仍困擾世人。「基因研究」曾經讓許多人期待,認為這是許多健康問題所在,因此「神奇的藥方」也許就在其中。不過以肥胖為例,基因或許造成部分人容易肥胖的體質,不過解釋力其實也不到一成。

另外,則有人試著提出「貪吃」的神經生理解釋,認為愛吃鬼其實就是「食物成癮」,如吸毒一樣,吃了停不下來。這些貪吃的人,對於食物有控制上的困難,透過神經生理回饋系統,形成食物上癮。然而,如同基因一樣,「食物成癮」的解釋對於某些肥胖的成因也許適用,不過仍然無法說明全球成千上萬的肥胖問題。

可以確定的是,各式各樣愈來愈便宜、高熱量的食品,絕對和肥胖脫離不了關係。它們往往不太貴,容易購買,而且還不難吃,更重要的是這些高熱量食品在華麗廣告的包裝下,大大增加了人們的味蕾,讓人們難以抵擋這些油滋滋、甜膩膩的食品。其實,這個簡單的原因,很可能都大大超越了其他關於肥胖的解釋力。

換句話說,基因、神經生理、內分泌在肥胖當中扮演的角色,要不是在這麼多不健康的食品充斥之下,這些「基因型」可不會造成當代全球蔓延的肥胖大流行,以及伴隨而來的糖尿病與各種併發症。

肥胖的問題,與其怪我們的祖先,也許應先來想想當代的飲食習慣,揭開更多食品工業的黑幕與糖衣呢。

……..文章來源:按這裡


菇菇大餐連吃一周 痛風變洗腎!

華視 – 2014年2月18日 下午6:58

不少人喜歡吃菇類養生,但有痛風的患者真的得小心了,台中一名50歲男子,連續一個星期大吃香菇入菜的「菇菇大餐」,不但痛風發作,結果還引發腎臟病,就醫時腎臟功能已經被破壞,未來得終身洗腎。

燒滾滾的火鍋少不了加點,金針菇、杏鮑菇,或是秀珍菇,讓湯頭更美味。台中一名50歲男子本身就有痛風,卻一連吃了7天香菇火鍋,還有菇菇大餐,結果痛風發作,但男子沒有看醫生,反而到藥局買止痛藥吃,不但沒好,還送醫急救。

經過治療男子救回一命,但是腎臟因為吃菇吃壞了,得終身洗腎。醫生說,菇類雖然低熱量、高蛋白、高纖維,但含有高普林,正常民眾吃多了能靠代謝掉,但腎臟病患者哪怕只是一口都不能吃。除了菇類,豆芽菜、蘆筍,或是虱目魚、白帶魚跟動物內臟,都是高普林食物,痛風和腎臟病患者別為了口腹之慾,賠了健康。

……..文章來源:按這裡


食慾大與基因有關

作者: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2月17日 上午12:00

食慾特別大,難飽足,基因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台大名譽教授戴東原表示,國際研究顯示體內荷爾蒙瘦體素功能不良的患者,吃很多卻常無明顯飽足感。

戴東原教授昨(16)日指出,減輕原體重5~10%,就能顯著降低慢性併發生率;但的確有些人不容易控制食慾,當中部分人出現極端肥胖,這類患者不容易藉由飲食控制來減少慢性病的風險。

戴東原院長在洪鈞培文教基金會講座中表示,極端肥胖且病程不長的糖尿病患者可考慮胃繞道手術,屬於病態性肥胖患者的外科治療的一種方式,初步效果不錯,長期結果有待觀察。

戴東原院長進一步指出,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原因相當複雜,與先天的體質相當有關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為胰島素的目標器官像肌肉、脂肪、肝臟對胰島素作用有抗拒性,另外胰小島的b-細胞分泌胰島素也發生故障。

對大部分人來說,生活型態仍是肥胖、糖尿病的關鍵。醫師舉例居住於美國亞利桑納州或墨西哥的披馬(Pima)族印地安人都具有節約熱量的遺傳基因。但是居於美國的披馬族,從政府領取含高脂肪的食品補給,也改變了傳統的印地安生活,所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遠高於現在還過著原始方式的墨西哥披馬族。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