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222保肝餐 打造健康新生活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2月20日 下午1:24(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脂肪肝堪稱台灣上班族最常見的肝病之一!根據統計,國人二十年來脂肪肝異常的比例更攀升了18倍!值得注意的是,脂肪肝是許多疾病的前兆,超過5成的代謝症候群和乳癌患者有脂肪肝,而大腸癌和動脈硬化患者則有超過6成有脂肪肝。醫師提醒,基礎的腹部超音波雖能掌控肝臟狀況,但仍建議搭配「上班族222保肝餐」飲食原則,雙管齊下,才能終結脂肪肝可能引發的健康威脅!

根據預防醫學機構所進行的「健檢認知大調查」,發現了四大健檢現象。第一,腸胃道、心血管系統及肝臟等與國人十大死因息息相關的項目,高居民眾健檢最重視的前三名;第二,首次接受健檢的年齡已下降到21-30歲為主;第三,73%的民眾仰賴企業健檢,但其中仍有52%願意自費增加檢項;第四,高達64%的民眾表示健檢未找出疾病,但仍需注意健康狀況不佳的隱憂,即便做了健檢也不能掉以輕心。

那究竟哪些民眾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院長分析,85%脂肪肝患者偏好重口味、油膩、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容易增加臟器負擔;且有72%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可幫助代謝;80%則是長期處於加班、忙碌的高壓工作型態。顯見「重口味」、「不規律運動」、「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正是脂肪肝的高危險指標,建議民眾,除了基本的腹部超音波外,可同時進行腸胃道、心血管、代謝症候群篩檢以及肝臟 MRI/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等影像醫學檢查。

飲食把關也是預防脂肪肝的另一要務。首先,避免形成脂肪肝的飲食,減少含有反式脂肪、酒精、高熱量、高油、高澱粉、人工糖分的食物,並避免晚上8點後進食。其次則是掌握「222保肝餐」飲食原則,兼顧2好(好油、好蛋白質)、2少(少碳水化合物、少糖)、2高(高B群及高抗氧化),早餐以蛋白質、複合性澱粉為主,補充大腦所需營養素、促進新陳代謝率;午餐應均衡攝取多元營養成份,儲備足夠熱量,降低晚間的飢餓感;晚餐則以優質蛋白質及高纖蔬果為主,避免儲存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增加體重。

鄭乃源院長強調,致病因子可在體內潛伏數年之久,現在如何管理健康,將決定未來的生活品質;而真正的預防醫學應該是在「找健康」而非找病,提醒民眾,1日健檢之後的364天健康管理,才是「找健康」的源頭。

……..文章來源:按這裡


身體毛病多 累、肥、眠成民眾健康寫照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13日 下午4:42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在國人「薪情」不好、工作壓力大等各種情況排山倒海而來,讓累、肥、眠、澀,成了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最佳寫照。根據美兆演譯基金會為期一年的「2013年身體小毛病代表字票選」活動,在39,675的總票數中,這四個字最能代表民眾去年健康狀況,對此,醫師表示,這顯示國人的健康狀況普遍不佳,不僅睡眠品質差,壓力一來,便用狂吃狂了的方式解壓,也讓體重持續增加。

民眾周周喝含糖飲料又吃炸 普遍增肥

根據統計顯示,票選活動中,有29.5%的人選「累」為身體小毛病的年度代表字,換句話說,有近三分之一的台灣人覺得疲累和精神不濟,資料進一步指出,超過六成選「累」與「肥」的人,每周喝含糖飲料,約八成選「累」又選「肥」的人,每周都吃油炸食物。

平板電腦興起 眼睛乾澀民眾變多

詹恩慈營養師表示,油炸食物含高油脂和高鹽分,的確可以滿足「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口腹之慾。但油炸食物其實是毒害身體的元兇之一,非但無法恢復體力,還會對健康雪上加霜,其中,隨著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流行,眼睛乾「澀」,在今年出乎預期地晉升五名之內。

醫師表示,眼睛是黏膜免疫系統的一環,與腸道健康高度關聯,高油高糖高蛋白的食物,及藥物濫用,如消炎止痛藥、制酸劑等,都會破壞腸道的健康。另外高壓力的生活型態,也不容小覷,因此主動減少這些因子就可有效改善眼睛乾「澀」的問題。而2013年身體小毛病代表字前十名分別為累、肥、眠、澀、癢、痛、冷、脹、痠、燥。

……..文章來源:按這裡


做好防癌4招 遠離癌症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2月7日 下午1:20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癌症是民眾健康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透過拒菸、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與減少肥胖等來預防,另外透過定期的癌症篩檢,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更是防癌的重要法門。

罹癌人數暴增 民眾不得不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在未來二十年內,全球罹患癌症的人數,恐怕會激增一倍以上,而我國每年癌症新增人數,每年也持續以將近十萬人增加,對此,國民健康署呼籲,預防癌症,應從新的年度就要開始,最好能全家人立下健康新誓願,幫助我們的下一代,健康從小做起:

1)以攝取新鮮、均衡的飲食取代加工、高熱量及速食食品,建立健康好體質。

2)培養全家共同的運動興趣並維持運動習慣,強化健康體能。

2)戒菸、不讓自己與孩子暴露於二手菸環境,拒絕菸、檳、酒等致癌因子,選擇健康好環境。

4)接種經實證顯示可預防癌症之疫苗,例如,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可預防6至7成的子宮頸癌發生。

……..文章來源:按這裡


健康必讀》預防心血管疾病 先揪出危險因子

作者: 台北訊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2月3日 上午5:50

中國時報【台北訊】

(中時健康╱陳如頤報導)現代人的飲食普遍不均衡,不僅攝取熱量普遍過高、動物性脂肪多於植物性脂肪,且蔬果攝取嚴重不足,再加上抽菸、少運動等生活習慣問題,都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中,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即包括了三項: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想要遠離心血管疾病,就必須先了解致病的危險因子,並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

■高血壓

許多研究報告證實,飲食太過重口味、吃得太鹹,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就會升高,進而引發心臟及血管的病變。因此,想要預防高血壓,在飲食上就必需遵循低鹽、口味清淡的原則。一旦發現有高血壓的傾向,就必須特別小心注意,講求低鹽飲食。

■高血糖

高血糖指的就是「糖尿病」,糖尿病的患者吃得過甜容易導致血糖上升。除此之外,甜食在體內容易轉化成為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容易造成血脂肪的增加。

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是一種由三個脂肪酸分子與一個甘油分子酯化組成的化合物,它是由碳水化合物合成並貯存於動物脂肪細胞內的中性脂肪。當人體血液中的中性脂肪過多時,就會和膽固醇一樣,形成動脈硬化性疾病的危險因子。

■高血脂

血管中膽固醇的堆積是造成心臟血管疾病最普遍的原因,由於堆積的過程非常緩慢且不易察覺,惟有透過血膽固醇的檢測,才能得知血管壁中脂肪堆積的程度。一旦血脂堆積,長久下來,就會使得心肌因缺氧而引起胸痛(心絞痛)、心肌梗塞,情況嚴重者還可能有死亡的危險。

膽固醇又可以分為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HDL)和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LDL)。而容易得到心臟血管疾病的人,往往是因為體內好的膽固醇通常都過低。因此,對於高血脂的部分,較精確的說法應該是血脂的異常。

高密度膽固醇具有減低身體儲存低密度膽固醇的作用,使多餘的膽固醇不會沉積於血管中,保持血管不受血中的脂肪阻塞。血液中的高密度膽固醇愈高,愈能幫助血管保持通暢。

中時健康 更多相關新聞 http://health.chinatimes.com/

……..文章來源:按這裡


冬令進補呷健康 淺嚐才能避免傷身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1月25日 下午2:49(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天氣變冷,許多民眾都喜歡透過冬令進補暖身,但要小心,若攝取過多,反而會促使心血管疾病發生;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營養師吳佳嫻指出,像是羊肉爐、薑母鴨等,因含有過多蛋白質、膽固醇及普林等,若吸收過多,就可能埋下誘發疾病的危險因子。(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但到底要如何進補才不會傷身呢?吳佳嫻說,民眾只要把握五個原則,就能輕鬆吃的沒負擔,首先,必須避免肉類食品燉煮太久,尤其痛風患者、糖尿病患、肥胖等民眾,都應儘量減少喝燉煮的湯,另外,也應適量添加進補藥膳的鹽、糖等,才能減少負擔。

營養師吳佳嫻進一步說明,民眾也應多選擇當季蔬菜取代肉品,且以水代替含糖飲料,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運動來代替食補的方式,包括多做家事等都可以達到運動的效果,但民眾若要出外運動,也應注意保暖,避免引起身體不適。

其實,想要吃的健康,只要掌握少量多樣的原則,控制食用的量,就不怕冬令進補造成身體的負擔;吳佳嫻呼籲,為了身體健康,除了淺嚐即可,也應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運動,才是真正有助於健身的方法。

……..文章來源:按這裡


別輕忽!痛風恐增2倍心絞痛風險

優活健康網 – 2014年1月24日 下午3:10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別輕忽!你知道痛風可能增加發生心絞痛、或冠心病的風險嗎?痛風恐不單單只是關節發炎、紅腫熱痛這麼單純而已!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林孝義醫師表示,民眾常忽略高尿酸血症所潛藏的共病危機,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是全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的危險因子,血清尿酸濃度每增加1mg/dL,全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的危險性增加8~13%,除此之外,男性痛風患者發生冠心病機率也增加60%,發生心絞痛的風險更是非痛風病患的2倍。

林孝義醫師說明,痛風即為高尿酸血症,當體內尿酸產生過量或排泄受阻,導致血中尿酸值高於7mg/dL時,即稱之。痛風剛開始並不會有任何異常感覺,患者恐無法第一時間查覺,通常會到痛風急性發作,關節劇烈疼痛時,才發現痛風找上你;此時高尿酸血症恐潛在其他危機,因為造成痛風的危險因子,為高尿酸、肥胖、高血壓、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當痛風合併其他疾病出現時,身體已經亮起黃燈。

將痛風視為慢性病 長期控制治療

因此,痛風恐成為新陳代謝第4高,民眾不應繼續輕忽治療!林孝義醫師表示,痛風不單只是關節發炎、紅腫熱痛這麼單純,因此患者不該關節不腫痛就停止服藥,應該將其視為慢性病,積極接受治療、遵照醫囑,長期控制尿酸值在6mg/dL以下,確保痛風不復發及減少共病症發生的機率。

……..文章來源:按這裡


痛風 易心血管病變

作者: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1月21日 上午12:00

單純的尿酸高就不用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林孝義主任昨(二十)日表示,若不注意,當尿酸值愈高當心會有心血管病變。血尿酸濃度每增加1.0mg/dL,全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的危險性約增加八至十三%。

中山醫學大學免疫所所長暨內科系教授蔡嘉哲醫師表示,痛風的盛行率約為一‧二%,根據健保資料庫,因痛風就醫約有三十萬人,若加上不知自己有痛風也未曾就醫者,痛風患者粗估共有五十萬人左右。

痛風好發於成年高尿酸血症男性及停經後的高尿酸血症女性。林孝義主任表示,像是原住民女性因基因關係又加上愛喝酒,或是血癌患者、有紅斑性狼瘡者、或腎功能不好者,都會讓痛風提早發生。

痛風性關節炎好發於下肢關節,有五十%的病人首次發作的部位在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有時也會發生在其他關節,如足背、踝、膝、腕、肘、手指間關節等都可能發生,發病前幾年通常是單側發作。蔡醫師表示,痛風大部分是發在腳踝、腳大拇指,且是單一關節的發生,以中年、男性較多;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大部分是在手,且會出現多發性關節疼痛,以中年、女性較多;而紅斑性狼瘡也是會出現多發性關節疼痛。

近年來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盛行率的增加,可能與近數十年來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的增加有關,在高尿酸血症與痛風的病人當中,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顯著地升高。林主任表示,高尿酸血症為全死亡(all-cause)與心血管(CVD)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痛風患者易出現血管硬化,導致紅腫熱痛的發炎現象,可能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男性痛風病人發生冠心病機率約增加六十%,發生心絞痛的風險為非痛風病患的二倍。據研究,男性痛風病人相對於非痛風病人發生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二十八%。

……..文章來源:按這裡


非小病!最新治療指引 痛風傷心腎增死亡風險  

NOWnews – 2014年1月20日 下午1:57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別以為痛風只是小病,痛起來可能真會要人命!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公布最新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3診治指引,醫師提醒,尿酸濃度每增加1 mg/dL,死亡的危險性就會跟著增加8%至13%,痛風男性發生冠心病機率更增加6成,不單只是關節發炎、紅腫熱痛這麼單純。而吃豆乾、飲紅酒並不會加劇痛風發作。

這項「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2013診治指引」經風濕病醫學會多位專家制訂,並獲得糖尿病醫學會、家醫科醫學會及內科醫學會等共同推薦。風濕病醫學會今(20)天也召開記者會,提醒民眾別再把痛風當小病,輕忽痛風所潛藏的共病危機。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很多人誤以為「痛風」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疾病,不過只是關節發炎、紅腫熱痛而已,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高尿酸血症不但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之一,更會提高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的機率。

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為全死亡(all-cause)與心血管(CVD)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血清尿酸濃度每增加1mg/dL ,危險性約增加8%至13%;且男性痛風患者發生冠心病機率約增加60%,發生心絞痛的風險更是非痛風病患的2倍。

林孝義說,最新版指引建議,民眾只要尿酸濃度超過9以上,一定要治療,不僅如此,有家族病史、曾尿路結石的高危險族群,也要當心,減少嘌呤攝取加上藥物治療,才能減少痛風發作,更可避免併發症。

痛風患者在過年期間,也不必望美食興嘆,因為根據最新版指引,包括:海參、海蜇皮、各種豆類蔬果、牛奶、紅酒等,一般民眾印象中的「地雷」食物,其實不會增加痛風發作機會。林孝義也替豆製品洗刷污名,多項研究發現,以豆製品為主食的出家人,根本很少罹患痛風。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教學研究部主任陳得源說,嚴格的飲食控制很難降低血清尿酸值,偏偏許多痛風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停止服藥,誤以為靠飲食控制就可以不用治療,甚至誤信坊間偏方,反而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陳得源提醒,預防痛風發作最好的方法,就是遵照醫囑,定期回診檢測血清尿酸值,減少攝取啤酒、烈酒、海鮮、內臟、含果糖飲料等含高嘌呤食物,加上適當藥物治療,才能遠離痛風復發及心血管死亡共病的危機。

風濕病醫學會並提出「1治保6」守則,「1治」:一發生痛風即投醫,肝腎功能不全者更須審慎評估一線用藥的適用性;「保6」:使用降尿酸藥物,追蹤控制血清尿酸降至6 mg/dL以下,預防痛風復發。

……..文章來源:按這裡


不痛就好?! 醫:痛風易致心血管疾病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1月19日 下午3:3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歲末年終,又是尾牙、又是團圓圍爐、又是春酒,但酒足飯飽之餘,一不小心,痛風就會找上門!而不少民眾都以為,痛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疼痛,只要不痛就沒事。醫師提醒,研究顯示,相對於非痛風病人,男性痛風病人發生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分別增加28%與55%,而此風險比正好與慢性冠心症的患者相當!顯見緩慢而持續的關節發炎,有可能引發血管硬化與血栓形成,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罹患高尿酸血症者已超過200萬人,如果依照高尿酸血症患者終其一生大約有1成機率會發生痛風來推估,痛風患者可能超過20萬人!最重要的是,近年來痛風的發病年齡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不少男性病例年僅20-40歲。

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吳彥林表示,最近幾年,國內外陸續有一些研究報告發現,高尿酸血症為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且隨著血中尿酸增加,全死亡與心血管死亡都會上升,即使患者不具任何代謝症候群成分、只有高尿酸血症,尿酸值仍然是一個獨立危險因子。

吳彥林說,儘管目前醫界對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的風險仍有些許爭議,但痛風與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間的風險關係就十分明確。甚至在二十多年前美國就有研究報告發現,男性痛風病人約會增加60%發生冠心病的機會,且發生心絞痛的風險更會增加2倍。

當然,痛風的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率上升,也有可能是間接來自於痛風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因為痛風與肥胖、高血壓、以及糖尿病間有強烈的相關性。不過,最近有報告顯示,經過代謝因子校正後,50歲以上非糖尿病的痛風病人,發生心血管死亡的相對危險性,仍舊有增加情形。

因此,血中尿酸濃度增加與痛風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不只是侷限在關節疼痛而已。使用降尿酸藥物來治療慢性痛風,除了可減少急性關節炎復發的機會,還可能帶來心血管疾病方面額外的好處。但對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的病人,是否也可透過降尿酸藥物,降低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風險,仍有待商榷。

……..文章來源:按這裡


尿酸偏高 無症狀仍應考慮用藥

作者: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4年1月17日 上午12:00

血中尿酸偏高,即便無症狀,仍可考慮用藥。北市聯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吳彥林醫師指出,血中尿酸濃度增加與痛風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不只局限於關節疼痛;降尿酸藥物治療慢性痛風,除減少急性關節炎復發機會,對心血管或有正面影響。

吳彥林醫師表示,目前學界對於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的風險仍有些爭議,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的病人,是否使用降尿酸藥物,以降低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風險,有待進一步研究評估。然而美國的佛蘭明罕心臟病世代研究報告就已經發現,男性痛風病人發生冠心病的機會約上升60%,發生心絞痛的風險則增加兩倍。

美國國家醫療照護專家追蹤研報告也顯示,男性痛風病人相對於非痛風病人,發生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風險,分別增加28%與55%,而此風險比與慢性冠心症的患者相當。顯示緩慢而持續的關節發炎,有可能引發血管硬化與血栓形成,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醫師強調,痛風的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率上升,也有可能是間接來自於痛風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因為痛風與肥胖、高血壓、以及糖尿病間有強烈的相關性。不過,最近在台灣有報告,針對五十歲以上非糖尿病的痛風病人,發生的心血管死亡的相對危險性,其風險經過代謝因子校正後,仍有些許增加情形。

未到中年就出現痛風的患者比比皆是,吳彥林醫師表示,近年來痛風的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不少男性在20至40歲間發病,痛風與尿酸過高恐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吳彥林醫師表示,痛風又稱「帝王之病」,過去痛風與優渥富裕的生活型態有關,甚至有人會假裝痛風,藉以誇耀自己的身家地位。但台灣生活水準提高,飲食習慣日漸西化,痛風不只是富裕族群會發生的疾病。

尤其時逢歲末年終,少不得聚餐聯誼、團圓圍爐。酒足飯飽之餘,一不小心,痛風就可能找上門。

醫師表示,對很多病友而言,痛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疼痛,只要不痛就沒事。然而,痛風治療不僅止於症狀緩解、減少對於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而。近幾年國內外陸續有一些研究報告發現,高尿酸血症為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隨著血中尿酸增加,全死亡與心血管死亡皆呈現上升趨勢。

醫師進一步指出,國衛院曾以大型健檢中心的資料庫作分析,確認高尿酸血症為全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這個現象甚至在低風險族群當中,尤其是不具任何代謝症候群成分,僅有高尿酸血症的病人尿酸值仍然是一個獨立危險因子。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