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怕惡化! 醫:心肌梗塞患者應多動

作者: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4年1月1日 上午10:49(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適當運動真的是好處多多!根據國健署統計,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患者常因血壓、血脂、血糖引起動脈血管硬化,許多青壯年人都因此而死亡。醫師因此建議民眾,運動除了可提升心肺耐力外,還可增加周邊骨骼肌的微血管密度、減緩乳酸堆積、下降在同一強度運動下心臟所需消耗的能量,不管是對正常人或是罹病患者,都有很大的好處。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楊舒涵表示,心肌梗塞好發於55歲以上、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家族病史、不愛運動、代謝症候群、抽菸及肥胖等高危險群,且男性罹病比例又比女性高。不過,由於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傾向,許多存活下來的病人常因此而不敢運動,但事實上,運動對於血壓、血脂、血糖等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也能減緩血管硬化的速度。

楊舒涵醫師指出,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規律運動可以提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同時下降收縮與舒張血壓、血清三酸甘油脂、身體脂肪組成、胰島素需求、血糖值以及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達到延緩血管硬化的速度;此外,運動還可以下降焦慮、憂慮及跌倒風險並提升工作效能,對每個族群人口都有相當程度的好處。

此外,不少患者擔心若在心肌梗塞後進行運動,會不會對心臟造成額外負擔、進而導致心臟功能惡化?對此,楊舒涵醫師強調,近年來國內外已有許多相關實驗證實,心肌梗塞後若臥床不活動反而會增加併發症發生的機會,且心肌梗塞發生兩天後就可以施行一定程度的運動。

楊舒涵醫師因此提醒患者,在做完心臟復健出院後,除了規律服藥外,也別忘了要養成延續性規律運動的好習慣!畢竟運動是健康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對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來說更是重要,千萬不要為了偷懶或害怕而不動,反而間接加速惡化的機率!

……..文章來源:按這裡


心血管疾病別擔「心」 適度運動6好處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12月27日 下午4:45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血管疾病是無聲無息的隱藏殺手,潛在的原因常是動脈血管硬化,因血壓、血脂、血糖引起的血管硬化,也因此造成許多青壯年死亡。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楊舒涵指出,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存活下來的病人常因此而更不敢進行運動,但運動對於血壓、血脂、血糖等都有改善的作用,也能減緩血管硬化的速度,所以心臟復健在血管疾病病人的治療中就更顯得重要。

適當運動 心臟復健的良藥

而心臟復健時,因隨時監控心電圖,若出現異常心律或心電圖變化都可即時下降運動強度或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可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楊舒涵醫師表示,心臟復健的好處有6點:

1)改善心肺功能,提升周邊肌肉組織攝氧率2)改善血壓、血糖、血脂值3)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再發作機率,減緩血管硬化速度4)體重控制5)協助早日返回工作崗位6)減少焦慮、失眠、緊張感

許多人會擔心心肌梗塞後若進行運動,會不會對心臟有額外的負擔。其實近年來許多實驗已證實,心肌梗塞後若臥床不活動反而會增加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而施行心臟復健時,可以從病人目前的心臟功能及體力狀況,評估是否可安全的返回職場,或是有無日常生活需要避免的活動。

……..文章來源:按這裡


氣溫急降糖友防中風 應先控好血脂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2月20日 上午9:42

連日來低溫、冷熱變化溫差大,根據新北市消防局統計,新北市一天就有十人猝死。氣溫急降,對於許多罹患慢性病的患者來說,是一大考驗!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因為代謝不良,合併高血脂,而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猝死的風險,不得不慎!

1名糖尿病患即因合併高血脂症,在醫師的建議下,服用statins類的藥物,一度將低密度脂蛋白(簡稱LDL)降至96mg/dl,但未持續服藥控制,但是,由於近日氣溫驟降,最近一次抽血檢查,LDL檢驗值竟然已升高至141mg/dl,所幸及早發現早預防,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

糖尿病患血糖過高 恐發生心肌梗塞

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杜思德醫師提醒,糖尿病患因代謝不良,合併高血脂的比率高達46%,原本就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而冬季氣溫變化、早晚溫差大,更易造成血管快速收縮、血壓上升、血液循環變差,糖尿病患因長期血糖過高,導致血栓加速形成及動脈血管壁受損,造成動脈硬化斑塊,容易引起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及週邊血管等疾病,病情嚴重時甚至會中風、心肌梗塞猝死。

糖尿病患要控膽固醇 避免心血管疾病

當人體的血糖控制不好,以致血糖偏高時,會影響血脂與膽固醇的代謝而堆積於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尤其過高濃度的低密度血脂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之元兇,有60-70% 的糖尿病人血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以致血脂紊亂,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進而暴露在急性心臟疾病、心絞痛、腦中風的風險中。

10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高居第5位,且每10個糖尿病患者中竟有6個是因心血管疾病嚴重併發症造成死亡,顯示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為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問題。在冬季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糖尿病患應格外留意血脂控制,建議將LDL好的膽固醇控制在100mg/dl以下,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

糖尿病患控制膽固醇的方法:

1.控制血壓、血糖:血壓上升會破壞動脈管壁,因此需定期測量血壓、血糖與紀錄,最理想的血壓值是<135/85mmhg,最理想的血糖值飯前70-110mg/dl,飯後2小時<140mg/dl。除了天天測量血糖、血壓外,血脂控制更是當務之急。

2.均衡飲食、限制熱量:平時以五穀類米飯為主食,均衡攝取蔬果,並避免油炸食物,烹煮時盡量少油、少鹽、少糖。隨身攜帶糖果,以防低血糖時食用。

3.固定運動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與種類,一周至少要3-4次,每次運動時間30-40分鐘,勿在飯前或飯後1小時運動,最好飯後2小時,運動前記得作暖身操,運動結束勿馬上停下,應有適度的緩和運動。

……..文章來源:按這裡


肥胖問題要盡早處理 胃部手術是選項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12月13日 上午11:17

肥胖是許多現代人的問題,萬芳醫院外傷急症外科醫師黃宏昌指出,BMI超過35、且有合併其他疾病時,都要盡早處理,當器官因過胖而衰竭、遭到破壞時,即使施行胃部切除手術,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黃宏昌表示,跟肥胖有關的代謝性疾病,第一名是糖尿病,再來是膽囊疾病,很多患者膽囊發炎,都跟肥胖有關,其他像是血脂肪過高、代謝症候群、會喘、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也都是肥胖所引起的常見問題。

�\多人想藉由胃部切除手術達到快速減肥效果,包括胃繞道、袖狀胃切除及胃束帶手術,研究顯示,胃切除手術,不只是減重,還能有效控制代謝問題。

黃宏昌說,胃繞道手術是藉由腸道重新排列組合,讓腸道消化吸收的腸段變短,營養的吸收就減少,屬於限制吸收型的手術,是減重效率最好的,但風險相對也比較高,因胃吸收力下降,維生素、礦物質的吸收力也下降,必須額外長期補充營養素。

另一種袖狀胃切除手術,是把胃切掉變小,吃的東西變少,屬於限制食量的手術,風險較低,手術完約一週就可出院,做完手術後,食量明顯變小,不會有餓的感覺,也不覺得累。食量變小後,再消耗囤積的能量,就能達到減重的效果。

最後一項胃束帶手術,減重效率比起前面兩種為差,安全性卻最高,不需要切胃、也不用接腸子,風險最低,住院時間最短,但長期來說可能也有併發症。

文獻指出,接受減重手術的患者,原本有內科性的問題,譬如糖尿病,手術後,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90%以上的患者,內科性的問題能不藥而癒,或經由手術改善。

更多詳細資訊請上PChome愛健康:http://icare.pchome.com.tw/index.html

�/p>

……..文章來源:按這裡


痛風初次發作 防併發心病、糖尿病

作者: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12月4日 上午12:00

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可見伴隨「虛證」問題。中醫師余雅雯表示,「脾腎虧虛」者多見於痛風性關節炎的慢性關節炎期痛風病程較久,累及臟腑,運化泄濁功能障礙而產生。

余雅雯表示,這類患者可見面色萎黃,易腰膝痠軟、頻尿,心悸浮腫,舌暗紅苔少,關節變形而屈伸不利。藥方可用六味地黃丸配伍山藥、桑寄生、細辛、當歸、黃耆、杜仲、等藥來治療。同時,建議在天冷時,可搭配艾灸穴位保養,常選用腎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促進循環增強臟腑代謝功能。

醫師指出,第一次痛風發作就要小心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併發症。研究發現,尿酸值每上升1mg/dL(每百毫升血液一毫克),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就增加12%;痛風發作的關節部位每增加一處,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再增加10%。

痛風發作期常見「實證」症候。余雅雯表示,濕熱痺阻常於急性發作期出現,可見病灶關節明顯紅、腫、熱、痛,伴隨口乾,尿赤熱,舌紅苔黃膩,治療可配合袪濕清熱,泄濁通絡,常用藥如白虎湯、上中下痛用痛風丸、黃柏、薏仁、牛膝等,並可外敷如意金黃散、三黃散等,加強消炎止痛。

「痰瘀痺阻」常見於肥胖、三高患者,可用三仁湯或配伍蒼朮、南星、川芎、紅花、桃仁等治療;急性發作期避免冰敷,以免尿酸堆積更多,發炎時間更拉長。

……..文章來源:按這裡


婦吃減肥藥成植物人! 2醫遭起訴

東森新聞 – 2013年11月27日 下午2:31

吃減肥藥成植物人,新北市一名婦人到中和看減肥門診,不過他本身體質虛弱、BMI值又偏高,診所劉姓醫師沒有確實診斷,就開了含有安眠藥、利尿成份的減肥藥,婦人吃了四年,罹患低血鉀症昏厥,成了植物人,檢方認為,醫師草率開藥,被依過失重傷害罪起訴。

診所高掛招牌一大早就開業,買菜的婆婆媽媽們順路就來看診仔細一看,診所看的包括婦產科、一般感冒,門上這張傳單貼的則是自己研發的美容膠囊,甚至連減肥門診都有,沒想到卻有人吃診所減肥藥吃到變植物人。

新北市中和這間診所負責人是現年57歲的劉姓醫師,和另外一名陳姓醫師,八年前一名劉姓婦人看減肥門診,她身高160公分體重49公斤BMI值顯示脂肪偏高,但醫師卻沒有詳細詢問,就開減肥藥「減七」,劉姓婦人服用四年後出現低血鉀症,變成植物人,檢方調查後依過失重傷害罪,起訴幫婦人看診的2名醫師。

協助調查的法醫發現,劉姓女子體質本來就比較虛弱,服下的減肥藥「減七」含有安眠藥、利尿丸成分,長期服用出現併發症,對此診所十分低調,沒有對此案回應,看診不到一小時就熄燈鎖門。

……..文章來源:按這裡


怎麼減都瘦不下來  代謝有問題?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1月25日 上午10:06

台灣的肥胖人口名列亞洲之首,連政府都開始推行全民減重的活動,減肥,似乎早已融入台灣人的生活中。同樣是減重,有人瘦得輕鬆得意,有人卻無論如何地節食和運動都瘦不下來,讓人懷疑倒底是方法錯了,還是代謝出了問題?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壓力大、多吃、少動,以致過胖及衍生出許多慢性病,產生「代謝症候群」,什麼是代謝症候群?胖就算是代謝症侯群嗎?林煜幃營養師指出,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疾病,但它是一種身體不健康的警訊,會造成一連串併發症,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硬化、糖尿病、癌症、肝硬化、肝纖維化等相關疾病。

代謝症候群係指因為內臟脂肪活躍導致腹部肥胖,引發胰島素分泌失常,連帶影響身體代謝功能的現象。一旦身體代謝功能降低,便會產生血壓、血糖偏高,血脂異常的問題,形成所謂的「代謝症候群」。

雖然時下愛美女性對肥胖的認知,不一定等於代謝症候群的判定定義,但肥胖以及「胰島素阻抗」確實是造成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因素。肥胖以及「胰島素阻抗」,兩者都會造成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代謝異常,胰島素功能異常,加上胰島素分泌過多,會造成血液脂肪代謝異常,如三酸甘油脂過高、低密度膽固醇過高、高密度膽固醇太少、血液凝固異常、血管硬化等問題。此外,腰圍肥胖更是值得住意的警訊,這代表內臟的脂肪過多,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的情形。

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

即使體重在標準範圍之內,也可能是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代謝症候群有以下5個危險因子:~

1.腰圍男生≥90公分或女生≥80公分

2.血壓≥130/85 mmHg

3.空腹血糖值≥100mg/dl

4.三酸甘油脂≥150mg/dl

5.高密度脂蛋白男生

若以上已有3項(包含)以上,就表示有代謝症候群。所以代謝問題不是只看體態,而是要全方面審視。

另外,林煜幃營養師強調,許多民眾常盲目跟隨時下流行的減重方式,例如前陣子國外流行的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法,結果反而越減越胖,且身體還出現代謝症候群的危險指標。林煜幃營養師表示,飲食均衡攝取最重要,過量的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胰島素內分泌,進而造成代謝異常、脂肪堆積的問題,但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也不能任意從食物中斷除,否則減重不成,還打亂了自然的新陳代謝機制,反而使減重之路更難行。

……..文章來源:按這裡


7成糖尿病友肥胖 醫籲定期做檢測

作者: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 | 健康醫療網 – 2013年11月22日 上午9:57(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肥胖的威脅到底有多可怕?!根據研究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8個和肥胖息息相關。其中,糖尿病更是肥胖者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糖尿病患者中,7成有過重或肥胖情形。醫師提醒,在產生併發症之前,糖尿病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建議 BMI 指數過重的民眾,應每年做1次糖尿病篩檢,才能盡早控制血糖、避免併發症。

糖尿病衛教學會游能俊理事長表示,成年人常見的糖尿病多是屬於第二型糖尿病,主要原因為胰島素不足或是身體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夠好,造成血糖居高不下、難以控制。在台灣,平均每5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有血糖過高或罹患糖尿病。值得注意的是,身體質量指數〈BMI〉愈大的人,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就愈低,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就愈高;臨床上有超過7成糖尿病患者屬於肥胖或體重過重者。

游能俊指出,糖尿病患者倘若血糖控制不好,便容易引起多種併發症,像是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微血管病變;患者可能因此造成男性勃起障礙、傷口難以癒合、長期洗腎、失明、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險。

然而,由於半數糖尿病患者並不會有症狀,因此往往難以察覺;即使知道自己已罹患糖尿病,多數患者也常因懶得治療、而忽視糖尿病可能帶來的威脅。

因此,游能俊呼籲有家族病史、 BMI 過重或肥胖的民眾,應每年到醫院做一次血糖檢測。倘若已確診罹患糖尿病,便應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尤其是眼部檢測;並做好飲食控制、維持理想體重、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只要血糖控制好,就可以不必擔心恐怖的併發症!

……..文章來源:按這裡


男性痛風盛行率是先進國家5-10倍 醫師籲控制尿酸值

NOWnews – 2013年11月18日 下午8:25

記者李文生/台南報導

佳里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林理信表示,台灣30歲以上的男性人口中,痛風的盛行率高達3.3%,是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5~10倍。籲請尿酸值過高的民眾,一定要看醫生,且要控制飲食及適度運動,將尿酸值降到理想指標6mg/dL以下。不要誤以為痛風未發作就沒事,因可能會引發其他併發症。

林理信醫師表示,最近秋冬時節,火鍋、薑母鴨、羊肉爐生意越好,痛風病人冬令進補大吃大喝後,隔天就得到醫院門診報到。而許多痛風病人通常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停止服藥,認為只要靠飲食控制,就可以不用接受治療,甚至誤信坊間偏方,反而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林理信醫師表示,台灣病人大都是先天遺傳因子,加上後天飲食引起的痛風,單靠飲食控制,不容易將尿酸降到理想指標6mg/dL以下,利尿劑不但會造成體內脫水,還會增加體內尿酸濃度,痛風反而更容易發作。

林理信醫師表示,還有些病人過度依賴消炎止痛藥,只能減輕當下的疼痛,無法有效降低尿酸,讓痛風頻頻發作,不但長出痛風石、腎結石,長期下來對肝腎及腸胃,也造成很大的傷害,在臨床上就常看到病人消炎止痛藥吃到肝腎及腸胃都出了問題才來就醫,嚴重時甚至導致腎臟衰竭或是洗腎。

林理信主治醫師表示,痛風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體內尿酸過高。許多病人只在意急性發作的發炎止痛治療,然而降低血尿酸濃度,才是預防再度發作的根本之道。高尿酸血症所造成的危害,除了過去熟知的痛風關節炎、痛風性腎病變以及尿酸結石外,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尿酸與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都有關聯。

林理信主治醫師表示,痛風病人的心血管或是腎臟疾病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出許多,因此,千萬不要忽略尿酸值過高的警訊。若尿酸長時間沉積於關節,除了會引起痛風發作,還會有痛風石形成在病人的關節,破壞關節、導致關節變形,若痛風石沉積在腎臟,則會影響腎臟功能。

林醫師說,體內尿酸是由小便排出,所以痛風病人首先要多喝水,海鮮、內臟等高普林食物及高熱量食物都應少碰。喝酒更是萬萬不可,大吃大喝後常伴隨著痛風發作。冬天吃火鍋應避免海鮮或內臟,並且少喝火鍋湯,這樣痛風才不會找上門。

林醫師指出,不論喝任何酒,都會出現尿酸,不要誤以為某種酒不會造成痛風,是累積的尿酸值未達臨界點,未發作而已。尿酸過高,痛風未發作,不代表沒事,因也會引起身體其他併發症,不可不小心。此外,在痛風發作時驗尿酸值,可能會不準,因當時尿酸也部份會跑到關節,驗尿酸值,要平時作。

佳里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林理信表示,建議病人長期服藥並定期檢測尿酸值。目前痛風藥物副作用都很小,只要好好遵照醫師處方使用,長期使用並無須過份擔心肝腎問題。唯有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有結石病史或曾有藥物過敏反應者,治療前記得告知醫師,讓醫師選擇最適當治療藥物。

……..文章來源:按這裡


食慾無底洞?小胖威利慘遭「退貨」

作者: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 華人健康網 – 2013年11月14日 下午1:55

肚子像個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不論是香噴噴的包子,或鹹死人的醬油,對罹患「小胖威利症」的病友來說,都是滿足口腹之欲的美食,因為無法克制的飲食慾望,讓病友劉先生行為失序,兩度住進教養院,卻因疾病中的「執著因子」發作,無法適應教養員的彈性照護,慘遭「退貨」,目前只能由家人在家全天候照護。

第15對基因異常 小胖威利老是吃不飽

「小胖威利症」的學名為「普瑞德威利症候群(Prader-Willi syndrome)」,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染色體疾病,發生率約2萬分之一至1萬5千分之一,目前台灣約有165名患者。症狀包括智能、肢體、情緒、語言等多重障礙。

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蔡立平表示,小胖威利因第15對基因染色體的缺陷,大腦下視丘異常,體內的飢餓蛋白比常人高出2至3倍,肚子處於飢餓狀態,無法控制持續想吃的慾望,易有身體過度肥胖和糖尿病等併發症。

小胖威利的患者因無法忍受飢餓,不停地尋覓食物,就連生肉、醬油、調味料也不罷手,過去就曾有病友連吃10多個漢堡和吃生肉,卻還大喊吃不飽的情況。為此,家有小胖威利的家庭必需將可吃的任何食物都放進冰箱或廚櫃且上鎖,以防孩子瞬間偷吃光光。

小胖威利照護困難 協會籲速立社區家園

除了吃光家中食物,長年研究基因遺傳的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表示,門診中也常聽到小胖威利病友因無法忍受飢餓,偷吃朋友便當或偷錢買東西吃的情況。

這般失序的行為,不僅會觸法,也容易因外界對疾病的認知不足,而引起誤會和偏見,進而讓原本就有情緒障礙和智能障礙的小胖威利病友,更難以融入公開的生活環境,需由專人一對一照護。但目前國內的安養或教養單位,多屬於一對多的照護方式,照顧者常因不認識疾病的特性,屢屢和病友發生衝突。

為了讓小胖威利病友獲得妥善的照護和友善的對待,蔡立平醫師呼籲參考德國照護小胖威利病友的成功經驗,盡早在全台各地設立「小胖威利社區家園」,以集體生活的概念,由專人協助和照護病友,妥善控制飲食,培養一技之長,讓他們有自我管理、自我自足的能力。

醫師:基因快速篩檢「小胖威利」

林炫沛醫師表示,「好吃懶做」是多數人對小胖威利的刻板印象,不瞭解病因的情況下只會一味地限制飲食,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但透過逆向操作,要求病友運動後才能吃,且盡量提供低熱量、有飽足感的食物,有助於控制體重,也能滿足愛吃的食慾。

不過,「小胖威利」不是一開始就胖!林炫沛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在2歲以前是「小瘦威利」,會有胃口差、吃不好的情況,嚴重者甚至需要鼻胃管餵食,身型瘦弱;但因基因異常的關係,普遍在6個月大至6歲時,胃口大逆轉,永遠感覺吃不飽,過度飲食導致肥胖。

如何及早發現孩子罹患小胖威利?林炫沛醫師表示,目前的篩檢技術發達,出生1至2天的新生兒,只要透過初步的基因快速篩檢即可判定。

【小辭典/小胖威利國際宣導日】:

國際小胖威利協會取第15對染色體的異常片段「15q11-q13」,和西方日曆的書寫方式(日/月/年)配合,將2013年11月15日訂為第一個「小胖威利國際宣導日」(Prader-Willi Awareness Day)。若以「15/11/13」做為宣導日的關鍵數字,第二個宣導日則需等到100年後,即為2113年11月15日。

★《第一次》貪吃鬼把食物留給她

更多健康資訊請上 http://yahoo.top1health.com

……..文章來源:按這裡